莫扎特的《圣体颂》

发布日期:2010-05-22   |    作者:北京教区

 ——2008年9月3日 摘录自梵蒂冈广播

 
    莫扎特死时年仅36岁,而他的名声,与乐圣贝多芬,与音乐之父巴哈不分轩轾,同时被誉为旷世天才。只是在一般人心目中,他是一位生活起伏不定,行为接近不俭的音乐家;又与夏天孕妇裙聘用他的大主教相处不愉快,最后终被解雇。甚至有人传说,他在雷雨交加中,没几个人陪伴之下,被葬在公墓里。
 
    这样的一位音乐家,是如何写出这样一首动人的宗教音乐《圣体颂》呢?
首先,我们得知道,莫扎特那个时期的殡葬礼仪是崇尚俭约的。所以,他死时并不是真的凄凉潦倒,无人关心;反而有证据说,在他葬礼那天,天空放晴。事实上,莫扎特的生活拮据,似也另有原因。他去世前几年,正逢奥地利、土耳其之间发生战争,国家经济萧条,大部分的人生活并不好过。最后,莫扎特的信仰是深刻而真挚的。他在丧母时,心中痛苦莫名,仍在给父亲的信中说:“我愿意顺服天主的旨意。”关于自己的才华,他坦然地对友人说:“我敬畏全能的掌权者——天主,也深知祂的慈爱无限,我决不会辜负祂赏赐给我的音乐天分。”在宗教生活上,与其说莫扎特的表现欠佳,不如说他未能适应僵化的宗教体制和人世。所以尽管他一生宗教作品不算很多,但也有约60部,占他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。
 
    莫扎特写过弥撒曲、安魂弥撒曲等大型作品,相对之下,《圣体颂》算是个小品。但这首歌,却是为人传颂,及为人喜欢的一首圣歌。这首歌写于1791年。当时莫扎特正前往巴顿,探望待产的妻子。他的好友安东士笃是当地教堂诗歌班的指挥,就请莫扎特为即将到来的圣体节谱写一首诗歌,这首《圣体颂》就这样问世了。这首诗歌在古典音乐界被视为一颗明珠。短短三分钟,表现出浓厚、深邃的宗教情操,同时达到了音乐艺术至高至美的境界。不懂拉丁文的人,甚至非基督徒听到了这首圣歌也会深受感动,心理转趋平静、安详,超脱了世俗的烦恼。可是,莫扎特写这首圣歌,并不是在抒发个人的感受。这一首圣歌的歌词,是十四世纪初教宗英诺森六世,为耶稣圣体节以拉丁文编写,莫扎特为它谱曲,就是我们今日所知晓的《圣体颂》。
 
    弥撒中的面饼与葡萄酒,如何象征基督?基督有如何临在饼酒中?一直是教会神学家激烈争论的题目。在这种背景下,《圣体颂》是在告诉信友:他们所见到的面饼真的是耶稣,是生于童贞玛利亚,最后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。
    这首圣诗,分成三个段落,分别关于耶稣生命的开始,耶稣的死亡,以及我们如何在耶稣陪伴下完成此生。莫扎特用音乐把以上三段的重点表达的淋漓尽致。
第一段的重点是:真的身体——“verum”。音乐比较平和,耶稣确是来到我们当中,成为凡人。第二段的重点是真实的受苦——“vere”。最高潮落在“在十字架上”,十字架“cruce”的第一个音节用一个长而高的音来表达,随着的延伸是“从刺穿的肋旁,流出血和水”,音乐比较平稳。接着音乐走向第三段的高峰,“我们祈求耶稣,使我们面对死亡的考验时,能预尝到永生的喜乐”,“死亡的考验”这句,重复两次,旋律配合,蜿蜒上升,在高峰徘徊,再缓缓下降,趋于平淡,体现出一种迫切期望的感觉。最后,归回平静、安稳的境界。让人感受到对上主的完全信赖及对永生的盼望。从这个简单的分析,可以看到莫扎特多么深刻的了解这首圣诗,和多么美妙、有效的将它的意义表到出来。从音乐的角度看,莫扎特这首圣诗,能以原文唱出,有了解原文的意义,最能令人投入其中。
    最后,愿对这位生于贞女,又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的救主,让我们感谢祂从肋旁流出水,借着洗礼,给我们带来的新生,又每一次在弥撒圣祭中,用祂的宝血,滋养我们的灵魂。同时祈求祂帮助我们,跟随祂,效法祂,是我们即使在死亡考验的一刻,也能体会到有祂陪伴的喜乐。
    万福,真的生于童贞玛利亚的身体,在十字架上真实的为成都宣传片拍摄人类受苦难,作了牺牲。
    他的肋旁被刺穿,流出了水与血。
    期望在我们临终考验时,能够尝到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马芳济

 
 

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北京天主教”、“本站讯”的所有内容,版权均属于本教区所有。内容欢迎转载,但请注明出处。

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本教区或本网站)”的内容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3、凡教区、堂区或个人投稿,版权虽属本网,但文责由投稿者自负。

服务中心

热门文章

服务中心

堂区简介 天光 修院